close

Photo Jan 06, 19 48 46  

來美國之前,我對於番茄類的食物沒有太大的感覺,連當時義式餐廳在台北桃園如雨後春筍般開設以來,我始終只點燉飯、白醬、青醬的義大利麵,總覺得番茄為基底的醬汁吃起來就酸酸又有點兒澀澀的啊! 所以以此類推,早在國小流行的麥當勞套餐,吃薯條就不愛加番茄醬了、攤販推車的台式熱狗也沒再加番茄醬,固執到即便吃到偏乾的外層麵粉皮也不要番茄醬來破壞熱狗的原味。總之,是生活中不太有番茄這樣食材的概念。

不消說,以番茄為基底的波隆那肉醬麵當然不太會出現在自己的餐桌上;沒想到這幾年,因為逐漸自己下廚的關係,每週上超市採買的食材總脫離不了洋蔥、番茄類等基本成員。漸漸地,才發現原來咖哩要好吃,不得不放番茄、還有紅酒燉牛肉、蔬菜湯、甚至台式的滷肉、滷味、牛肉麵等等等,都需要放番茄。原來自己先前就喜愛有番茄在內的食物,只是沒看到而已;也隨著這份認知,慢慢地對番茄有了不一樣的觀感,對它也從試著接受到喜愛的程度了。再加上保兒相當喜愛番茄,有時肚子餓他竟然可以喝超市買來的番茄罐頭湯,並直說好喝,看得我驚訝不已;而他喜歡的自製蔬菜湯也是要放入大量的番茄,連隔夜的湯汁都要加入新的番茄煮出不同層次的風味。

 

先前餐桌上出現的義式鹹蛋塔Frittata

就需要使用大量的番茄。其實每次煮義大利麵我都選擇白醬,但保兒卻不喜歡白醬,他覺得一坨奶油加麵粉吃下肚的感覺只是很沉重而已;加上自己逐漸下廚後,發見番茄不但健康又營養,而且也好久沒吃義大利麵了,因此昨晚的餐桌我們欽點波隆那肉醬麵挑起我們晚餐的大樑。

 

食材:

  • 豬絞肉.......一盒 (約一磅多)
  • 黃洋蔥.......三顆(yellow onion)
  • 牛番茄.......三顆(燉湯用的那種)
  • 奶油   .......2大匙 (2 tablespoon)
  • 番茄糊.......1罐 (tomato paste,約340g)
  • 鹽、胡椒.....適量
  • 帕瑪森起司..適量 (可省略,可是個人覺得加了起司大拇指數有增加~)
  • parsley......適量 (可省略)

 

 

作法:

  1. 1. 熱鍋,中火放入奶油
  2. 2. 洋蔥切丁,入鍋炒
  3. 3. 洋蔥炒至半軟香味跑出來時,加入豬絞肉
  4. 4. 番茄去皮 (撇步,請參考松露姐姐的網誌),切丁或大塊,加入鍋中續炒
  5. 5. 最後加入番茄糊,轉小火、蓋鍋蓋、燉煮2~3小時,就是波隆那肉醬了。
  6. 6. 肉醬快煮好時,另起鍋煮義大利麵條,拌入波隆納醬,加上鹽、胡椒調味,撒上一些parsley或帕馬森起司, done!

 

沒加任何水是因為洋蔥跟番茄在煮的過程中會出水(還出不少),即便番茄糊頗濃稠的,但燉煮後濃稠的程度卻很剛好。

 

每次煮義式肉醬都會煮一鍋,吃不完的分批裝入保鮮袋,一次一人或兩人份的裝入袋中丟冷凍,想吃或應急時,解凍再煮個白飯或麵條攪和一下,一餐又可輕鬆解決了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蒂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